1.1 芒果横线尾夜蛾
芒果横线尾夜蛾Chlunetia transoersa Walker,又称芒果蛀梢蛾、钻心虫。属鳞翅目,夜蛾科。国内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福建等地,以幼虫钻蛀嫩梢和花穗,造成干枯脱落。
(1)形态特征
成虫 体长11毫米,翅展23毫米。体背黑褐色,腹面灰白色,头部棕褐色,额被黄白色鳞毛。雄成虫触角基部为双栉齿状,端部丝状具纤毛;雌成虫触角丝状。胸腹交界处具有白色“∧”形纹一条,腹部背面第2—4节的中央着生有耸起的黑色毛簇,毛簇端部灰白色。前翅茶褐色或灰褐色,基线、内横线、中横线均为稍曲折的双线;外横线呈宽带状,略弯曲,带的内方为黑色,中间色较浅,外方具白色边缘;亚外缘线黑色较宽,呈波状,内侧具黑色斑块;缘毛灰白色。后翅灰褐色,臀区具一白色短横纹。
卵 扁圆形,直径约0.5毫米,初产青色,后转红褐色,孵化前色泽变淡。卵壳表面具纵沟54—55条,并有7—8条横向环圈。卵顶中央呈花瓣状(8—9瓣)
幼虫 一般5龄。老熟幼虫体长13.3—15.6毫米,头部及前胸盾黄褐色,胴部青色而略现紫红色彩,各体节有浅绿色斑块。胸足青色而微带褐色,腹足趾钩列为单序中带,略呈弧状。
1龄幼虫胴部为黄白色,2—3龄幼虫胴部为淡黄色,4龄幼虫胴部黄色并略带红棕色。
蛹 体长9.2—11毫米,短粗,黄褐色。复眼黑褐色。胸腹各体节散布有粗细不一的刻点。腹端钝圆而光滑,缺臀棘。
(2)生活习性 芒果横线尾夜蛾在广东、广西1年发生8代,世代重叠。夏秋季1个世代历时35天左右,春季约为50天,冬季约为118天左右。当年第8代老熟幼虫在11月上旬开始于枯枝、树皮等处以预蛹或蛹越冬,次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陆续羽化。成虫多在上午羽化,雌虫交配后经3—5天产卵,多数散产于叶片。每雌产卵量为54—435粒,平均255粒。成虫寿命为10—19天。卵期2—4天。幼虫极大多数在早晨和上午孵化。低龄幼虫一般先危害嫩叶的叶柄和叶脉,少数直接危害花蕾和生长点。3龄以后集中蛀害嫩梢和穗轴。幼虫历期在春季为21天,夏秋季12—14天,冬季54天。幼虫老熟后从危害部位爬出,在枯枝、树皮或其他虫壳、天牛排粪孔等处化蛹,在枯烂木中化蛹的最多。蛹的历期冬春季较长(17.3—54.2天),而夏秋季较短(10.3—14.3天)。成虫趋光性和趋化性不强。
全年各时期危害程度与温度和植株抽梢情况密切相关,平均气温20℃以上时危害较重。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、5月下旬至6月上旬、8月上旬至9月上旬以及11月上中旬出现4次危害高峰。
(3)化学防治 在卵期和幼虫低龄期进行防治,一般应在抽穗及抽梢时喷药。所用药剂有90%敌百虫、80%敌敌畏加40%乐果800—1000倍液,或50%磷胺、50%杀螟松、50%稻丰散800—1000倍液,20%速灭杀丁(杀灭菊酯)、10%氯氰菊酯、2.5%敌杀死等2000—3000倍液。
1.2 芒果叶瘿蚊
芒果叶瘿蚊Erosomyia mangiferae Felt,属双翅目,瘿蚊科。国内分布于广西、广东等地,以幼虫危害嫩叶、嫩梢,被害嫩叶先见白点后呈褐色斑,穿孔破裂,叶片卷曲,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以致梢枯,已成为广西、湛江芒果的危险害虫。
(1)形态特征
成虫 雄成虫体长1.0—1.05毫米,草黄色,中胸盾板两侧色暗,中线色淡,足黄色,翅透明,触角第5节的基球部半球形,端球半部形,端球部球形,基球部和端球部各有10个左右的轮生环丝。两球状部的亚基部各有轮生刚毛。前、中、后足的爪均有齿,后足爪细长。抱握器基部有一大的基叶。雌成虫体长1.2毫米,草黄色。触角14节,各节有2排轮生刚毛。产卵器短,具有大的端叶,端叶上密生小刺和数根刚毛。
卵 椭圆形,一端稍大,长约1毫米,无色。
纪虫 黄色,蛆状。末龄幼虫长约2毫米,宽约0.6毫米。有明显体节,剑骨片细长,端部宽大且中央具有较大的三角形凹刻,形成两个三角形大齿。在两齿基部两侧各有一凹刻。
蛹 体长1.4毫米,黄色,前端略大,外面有一层黄褐色薄膜包裹,短椭圆形。头后前胸处有1对黑褐色长毛,中呼吸管。足细长,紧贴腹部中央,伸达腹部第5节。
(2)生活习性 芒果叶瘿蚊在广东、广西1的发生15代。每年4 —11月上旬均有发生。11月中旬后幼虫入土3—5厘米处化蛹越冬。翌年4月上旬前后羽化出土,出土当晚开始交尾,次日上午雌虫将卵散产于嫩叶背面,成虫寿命2—3天。幼虫咬破嫩叶表皮钻进叶内取食叶肉,受害处初呈浅黄色斑点,进而变为灰白色,最后变为黑褐色并穿孔,受害严重的叶片呈不规则网状破裂以至枯萎脱落。随后老龄幼虫入土化蛹。
(3)防治方法 新梢嫩叶抽出时,喷施20%速灭杀丁或10%氯氰菊酯或2.5%敌杀死2000—3000倍液,40%乐果加90%敌百虫各600倍液,40%水胺硫磷或25%喹硫磷1000倍液。7—10天喷1次,1个梢期2—3次。喷药时除喷树冠外,地面也要喷,严重时还需地面土施3%甲基异柳磷或5%辛硫磷颗粒剂,才能彻底消灭。
1.3 芒果扁喙叶蝉
芒果扁喙叶蝉Idiscopus incertus(Baker),又叫芒果片角叶蝉、芒果叶蝉。属同翅目,叶蝉科。国内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,成虫、若虫均能危害,造成叶萎缩、畸形,落花落果甚至导致失败,并会诱发煤烟病。
(1)形态特征
成虫 体宽短,长盾形,长4—5毫米。头短而宽,其宽超过长的几倍。头顶、颜面土赭,眼黑色。前胸背板淡灰绿色,布满不规则深色班点,近两侧角颜色渐淡。小盾片土赭色,基部有3个黑斑,中间黑斑后缘有两个小黑点。前翅青铜色,半透明;翅脉赭黄色或棕褐色;前缘中区土黄色,后方和翅端各有1个长方形的黑斑,翅基有1条由斑点连成的淡灰色横带。足赭黄色,后足胫节末端黑色。胸腹有横形黑斑,腹末黑色。
卵 长椭圆形,长约1毫米,起初半透明,以后逐渐变淡土黄色,眼点深褐色。
若虫 老熟若虫体长4毫米,土黄色。头大,两侧有黑褐斑,复眼土褐色。前胸背板横形,正中有1条浅色纵线,两边有深褐色斑,前缘常可见“八”字形浅班。翅芽尖伸至第4腹节,与腹部贴近或分离。腹部黑色,背面前方有1个大黄斑,近圆形。足蜡黄色,腿节基半部和胫节端半部黑色,跗节淡土黄色,爪黑色。胸部腹面黑色,腹部腹面淡绿色。
(2)生活习性 芒果扁喙叶蝉成虫、若虫从4—5月到9—10月都有发生,春梢、夏梢、秋梢都受到它的危害,其中以4—5月危害最盛。成虫、若虫群集于嫩梢、嫩叶、花穗和幼果等处,刺吸汁液。卵产于嫩芽和嫩叶中脉的组织内,斜插在表皮下面,数粒或10多粒连接成片,还分泌胶质物遮盖产卵口,使外表隆起。孵化时,若虫从叶表皮下钻出,使表皮裂开,叶片弯曲变形,嫩芽枯死。
(3)化学防治 若虫盛发期间,可交替喷施50%内吸磷(1059)、50%久效磷、20%叶蝉散乳油、50%磷胺、40%氧化乐果、50%仲丁威(巴沙)乳油800—1000倍液。
1.4 椰圆盾蚧
椰圆盾蚧Aspidiotus destructor Signoret,又名木瓜介壳虫。属同翅目,盾蚧科。分布广,寄主达70多种。若虫和雌成虫附着于叶背、枝条或果实表面,刺吸组织中的汁液被害叶片正面呈黄色不规则的斑纹。
(1)形态特征
介壳 雌介壳圆形,直径约1.8毫米,淡黄色,薄而透明,中央有两个黄色壳点,为若虫有脱皮壳,外观可见壳内黄色虫体。雄介壳椭圆形,长径0.7—0.8毫米,褐色,盾壳较雌介壳厚,中央只有1个黄色壳点。
成虫 雌成虫长卵圆形或卵形,前端较圆,后端较尖,黄色,直径1.2—1.5毫米。雄成虫橙黄色,复眼黑褐色,腹末有针状交尾器。
卵 椭圆形,很小,黄绿色。
若虫 初孵时浅黄绿色,后变黄色,椭圆形。
蛹 长椭圆形,黄绿色。
(2)生活习性 椰圆盾蚧在长江以南各地1年发生2—3代,均以受精雌成虫越冬,翌年3月中旬开始产卵,4—6月以后盛发。雄成虫羽化后即与雌成虫交尾,交尾后很快死亡。每雌产卵约15粒。初孵若虫向新叶及果上爬动,后固定在叶背或果上危害。
(3)化学防治 若虫初发时,喷酒50%马拉硫磷、50%二溴磷、40%杀扑磷(速扑杀)或40%氧化乐果的1000倍液。
1.5 白蛾蜡婵
白蛾蜡婵Lawana imitate walker,又称青翅羽衣。属同翅目,蛾蜡蝉科。国内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寄主主要有柑桔、荔枝、龙眼、芒果等。成虫、若虫吸食嫩枝汁液,影响生长,并会诱发煤烟病。幼果受害后,落果或发育不良。
(1)形态特征
成虫 雌成虫体长19.8—21.3毫米,雄成虫体长16.5—20.1毫米。初羽化时黄白色至绿色,被白色蜡粉。头部前额稍尖,向前突出,复眼圆形,褐色,刚毛状触角在复眼下方。前胸背板较小,中胸背板发达,上有3条纵隆脊。前翅略呈三角形,有蜡粉。后翅较前翅大,半透明,质薄。静止时双翅竖立。后足发达,善跳。
卵 长椭圆形,长约1.5毫米,淡黄白色,表面有细网纹,产卵成块,每块10—30粒,常互相连接排成1纵行。
若虫 末龄若虫体长7—8毫米,稍扁平。胸部宽大,翅芽发达,末端平截。腹部末端呈截断状,有1束长白色蜡质物附着其上。后足发达,善跳。全体白色,被白色蜡粉。
(2)生活习性 白蛾蜡蝉1年发生2代,以成虫在茂密枝叶上越冬,翌年2—3月间天气转暖后,越冬成虫开始取食、交尾、产卵。成虫集中产卵于嫩枝或叶柄上。第1代卵盛孵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,4—5月为第1代若虫高峰期,成虫盛发于6—7月间;第2代卵盛孵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,8—9月为第2代若虫高峰期。第2代若虫从9月中旬起开始羽化为第2代成虫,天气转冷后,第2代成虫进入越冬阶段。初孵若虫群集危害。随着龄期增大,若虫成群上爬或跳动。在阴雨连绵或雨量比较多的夏秋季,该虫发生较重。
(3)化学防治 若虫盛发期,用80%敌敌畏、90%敌百虫、50%马拉硫磷、50%磷胺或50%稻丰散800—1000倍液加0.1%的洗衣粉液喷杀。3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,成虫产卵初期,喷药效果最好。
1.6 脊胸天牛
脊胸天牛Rhytidodera bowrinii white,又称波氏脊胸天牛。属鞘翅目,天牛科。国内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福建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寄主有芒果、腰果、人面子等。幼虫钻蛀枝条和树干,使枝条干枯,刮大风时常造成断枝或树干倒折。
(1)形成特征
成虫 体长25—35毫米,宽5—8毫米,褐色至棕褐色,体狭长,两侧平行。前胸前端狭于后端。前胸背板前后端具横脊,中间具19条隆起的纵脊,脊沟丛生淡黄色的绒毛。翅面粗糙,并有灰白色的短毛和金黄绒毛组成的长条斑纹,排成断续的5纵行。体腹面及足密被灰色或灰褐色绒毛。
卵 长圆筒形,长约1毫米,青灰色或黄褐色,表面粗糙,无光泽。
幼虫 成熟幼虫体长46—63毫米,圆筒形,乳白色,被稀疏的褐色绒毛。上颚齿形,黑色。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具褐色绒毛,胸部气门位于中胸中部,椭圆形。腹部背面成泡状突起,具2横沟,横沟前后侧各具乳头状突起1列,各列由10—16个突起组成。腹部第1—3节具侧盘,第7—9腹节上侧片突起明显,肛门具3个裂片。
蛹 长43—47毫米,初黄白色,后变淡黄褐色,将羽化时复眼黑色,胫节端部、跗节和腹部腹面赭红色。
(2)生活习性 芒果脊胸天牛1年1代,个别2年1代。主要以幼虫越冬,也有少数以蛹和成虫在孔道内越冬。翌年3—4月间成虫开始钻出孔道,交尾后,雌虫在嫩枝的缝隙、老叶的叶腋或枝条的分叉等处产卵。卵单生,每雌可产卵数十粒。4—5月间孵化为幼虫,蛀入枝干,从上向下蛀食,在孔道内开1个通气和排泄的孔洞。11月份有少数化蛹和羽化为成虫,在枝干内越冬。
(3)防治方法 对脊胸天牛,要实行综合防治。
①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安装黑光灯诱杀。
②5—6月低龄幼虫危害时,或冬季越冬期间,剪除虫蛀枯枝或钩杀。
③用棉花或废纸蘸80%敌敌畏或40%乐果5—10倍液塞入虫孔毒杀;也可用注射器注药液入虫洞进行毒杀,孔口用粘土封住。用中药半夏的茎、叶塞进洞内堵好,可取得与上述药剂相近的防效。浙江化工所和浙农大研制的防治蛀食害虫的新农药“8802”(20%乳油),以100倍液涂抹、喷雾均可,效率高,效果好。 |